现代学徒制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现代学徒制 >> 正文
海大职校生产技能型数控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19-08-19 10:59:54   发布人: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

"生产+技能"型数控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实践

——海大职校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技能人才的实践研究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同时,职业教育必须具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功能。

海大职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在建设之初,就以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抓手,将产教融合贯穿于职业教育教学技能人才培养改革全过程。在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着重从如何有效开展实训教学、在实践中探索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法与模式入手,以开放实训中心和校办工厂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企业的“生产性项目”为教学试点内容,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总结中等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改革的经验,逐步提炼形成“生产+技能”型数控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模式,并加以扩大与推广,为区域经济服务,为自贸区企业输送优质的智能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

一.以“生产性项目”教学促进产教融合,奠定“生产+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

1. 构建海大职校生产性项目教学的校企合作模式

1)吸引企业进入实训中心

结合实训中心场地、设备和师资等条件,通过各种互惠互利的条件,学校和一个或多个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吸引企业到学校投资建设生产基地,或向学校提供设备设施、应用软件等,参与学校课程建设、提供学校学生实习岗位。企业也可以借助于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社会知名度及社会声誉,共同开发项目和产品。

2)引进项目或产品实现生产性项目教学

海大职校在实施“生产性项目”教学初期,尝试了两种教学方式:一种是利用学校校办工厂和实训中心的场地、设备,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及相应的管理培训人员,以企业的现实运作为基础,生产和培训同步进行,这样企业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能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这种方式目前逐步转变为了学校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方式; 另一种是“承接企业产品加工”的方式,学校依据自身的师资、技术及设备等优势,承接企业产品生产加工任务,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结合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实践训练,使实训中心成为学生工学交替的实战场所,目前学校主要采用了这种“生产性项目”教学方式来培养“生产+技能”型专业人才

2. 海大职校生产性项目教学的开展,践行了“生产+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

学校数控开放实训中心通过校办企业高职轻工机械厂的平台,与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紧密的项目合作,开展生产性项目教学:利用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不同的资源优势,以产品为主线将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岗位工作有机结合,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几年来,学校充分发挥了实训中心及校办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载体和平台作用,进行了生产性项目教学的校企合作模式实践探索,深化了产教融合;在学生的专业培养方面,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技能水平,增强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生产能力,真正落实了“生产+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新理念。

1)创造生产性项目教学的条件,落实“生产+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

①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教学实施方案

学校重视实训教学,建立了完善的实训教学体系,实训中心有良好的运行机制,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1 生产性项目教学的条件——教学实施方案

②实训中心具备实施生产性项目教学的设备

目前数控实训中心的设备与企业当前的主流生产技术同步,我校数控实训中心现有的设备有:C6150普通车床10台、 CK7136数控车床10台、 FA40M 数控铣床8台、 PMC-8T24加工中心1台、 XK714数控铣床2台、 FMH-500卧式加工中心1台、 DMU60五轴联动加工中心1台、平面磨床、锯床等多台普通机床,以及三坐标测量仪、数控仿真实训等设备。

2 生产性项目教学的条件——实训设备

③实训中心具备实施生产性项目教学的师资

多年来,我校数控实训中心建有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其中具有实际生产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和技师、高级工等近10人。

        

3 生产性项目教学的条件——专兼结合教师团队

④具有合作关系良好的合作企业

近年来,学校与上海三国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上海横河电机有限公司、小原(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泽富模具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元通座椅系统有限公司、上海顶迅数控应用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唐镇有色金属铸造厂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紧密的项目合作。

 

4 生产性项目教学的条件——校企合作公司

⑤选择适合生产性项目教学的产品

生产的部分产品举例如下:上海泽富模具制造有限公司,产品“联接销轴”;上海横河电机有限公司,产品“DY外壳 F9392LA”;上海唐镇有色金属铸造厂,产品“铝板 900-4594-03”;上海元通座椅系统有限公司,产品“座盘垫块S01SP040-B1”。

      

5 生产性项目教学的条件——合适的教学产品

2)生产性项目教学案例

小原(上海)有限公司是日本OBARA株式会社在中国的独资高科技企业,是国内唯一能生产全套电阻焊设备的企业。最初企业派技术人员来学校考察实训中心设备是否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以及学校师资力量能否达到生产需要。学校了解到企业的顾虑后,马上派遣四名实习指导教师去企业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生产实践,待教师从企业实践归来,企业主动与学校开展了生产合作。合作初期以简单的小批量零件生产为主,学校实训教师带领学生出色完成了企业的产品加工任务,并与企业之间建立高度的信任合作关系。在合作过程中,企业面临一些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也积极学校教师一起探讨。如汽车生产流水线上用的焊接枪,其中有个衬套,用于密封,零件的加工精度是正负0.013mm,粗糙度要求等级是0.8(磨削的粗糙度要求),同时还要实现批量生产。教师经过技术攻关,利用实训中心先进设备帮助企业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校企合作进一步强化。目前教师以企业产品组织教学,学生在加工零件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增强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建立产品质量意识和成本意识,了解了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综合素养得到提升。企业了解到产品是由学生加工完成情况后,通过考核发现这批学生的操作技能与生产能力甚至超过了部分企业员工,当即提出学生就业实习到小原公司,目前已经有多名毕业学生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6 生产性项目教学实景——产品加工

二.以现代学徒制模式试点培养,深化“生产+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

1.确定海大职校“三国班”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2015年3月,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在原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选择与上海三国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共同作为现代学徒制双主体协同育人单位,开发现代学徒制培养方案,以学校开放实训中心和企业生产车间为载体,以公司的产品为教学内容,构建以“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生产教学项目”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工作岗位的校本课程,建立由学校教师、企业技师共同组成的“教师团队”与“师傅团队”, 共同组建了以该公司名称冠名的“三国班”,2015年9月正式招生,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培养20名学生对企业文化认同度高,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实现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功能,也深化了“生产+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

三国班采用岗位轮换、分段培养的方式进行培养,其特点为:一名学生(学徒)在三国公司制造部的不同岗位进行轮换,根据公司产品和生产安排,系统、灵活的学习普通机加工、数控编程、数控机加工、机床保养与维护等岗位技能;同时依据职业能力不断递进的人才培养过程,学生的角色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进行分段转换,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

2. 海大职校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试点,加快“生产+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成长速度

1)学校、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生产+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

学校邀请企业师傅、行业专家、技术专家和职教专家共同探讨、制定海大职校“三国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确定人才培养的岗位目标、核心技能与核心课程等教学任务结构的比例分配、师资的配备方案、实训要求与考证建议等。

 

7 现代学徒制培养——学校企业人才培养方案

2)学校、企业共同组建专业教学团队,为实施“生产+技能”型数控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奠定人力基础

学校和企业分别选派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担任“三国班”的班主任,同时学校提供专业课程教师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主要承担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及专业专项技能实训指导;企业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及高技能人才担任或兼任“三国班”的专业岗位综合实习指导教师,并为每个学徒岗位轮换实训配备培训师傅,建立由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师傅团队”,充分发挥优秀师傅团队带徒的效果。

 采用校本研修的方式提高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能力。

要实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必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校企合作,建立完善的“双师”(专业教师+企业师傅)队伍,以保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能够顺利开展共同做好“双师”(教师+师傅)教学与管理,共同做好学生实训、实习工作。

上海海事大学附属职业技术学校与上海三国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在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过程中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的校本培训活动提高教师与师傅的专业技能与教学能力

 成立校企联合教研室,共同开展专项研究活动,保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

 为促进“双师型”教师与企业师傅的成长,保证“三国班”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试点工作顺利有序开展,上海海事大学附属职业技术学校与上海三国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鼓励学校与企业导师提高教学水平与专业技能。

3)学校与上海市开放大学积极合作,促进学生学历与技能双提升,为 “生产+技能”型数控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新思路

目前2015级“三国班”学生(学徒)已经全部注册为开放大学学员,学校在双休日为他们开设开放大学课程,获得的专业学分储存在“学分银行”系统中,保证学生(学徒)能够提前完成开放大学课程学习,尽早获得学历提升;另一方面学生(学徒)相对较早接触到企业生产工作,专业技能明显优于同类专业学生,真正实现了学历和技能的双提升,得到社会、企业、学生、家长的多方认可与支持。

8 现代学徒制培养——签约仪式

三.“生产+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

1.面向自贸区企业,着眼社会需求,提出并发展了 “有技能、会生产、具素养”的“生产+技能”型数控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新理念。

2.落实新理念,在实践中探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举措和培养规律,通过制度化,建立长效机制,使取得的经验、成果持续地发挥作用。

3.落实新理念,形成并实践了目标明确、内容丰富、结构清晰、管理规范的“生产性项目“教学和现代学徒制教学机制,强化了实训教学内容,加大了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了顶岗实习形式,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做了深度尝试,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四.“生产+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成果推广与应用

1.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知识和技能储备,加速了毕业生的成长速度。

学校现有四名实训教师、一名校办工厂生产设备维护人员来自本校培养,其中实训教师顾祥在2016年浦东新区第七届教师教学法评优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在上海市第七届职业教师教学法评优大赛中获优秀奖,在2017年上海市星光计划技能大赛中获得教师组数控铣工三等奖,同时他还辅导学生获得加工中心三等奖。这充分反映出学校“生产+技能”型数控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时效性。

2.促进了学校专业发展,提升了教学水平,培养了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2017年数控专业被教育部列为第二批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单位,2015年数控专业承担了市级课改课题《海大职校生产性项目教学实践研究》;近年来多名教师以及他们培养的学生在历届上海市星光计划技能大赛中获奖;多名教师主编或参与编写专业教材;还有教师入选第二期上海市名师后备培养基地,并成为浦东新区学科带头人,2017年当选浦东新区优秀园丁。

3.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深化了产教融合,解决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生产+技能”型数控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成果不仅提高了学校相关专业发展速度和水平,而且惠及到区域内相关企业,降低了企业劳动力培训成本,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带来了办学效益,使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受益,促进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生产+技能”型数控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做了深度尝试,使在校学生广泛受益,同时培养了学校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使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显著提高;为区域相关企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操作人才,降低了企业培训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探索了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瓶颈问题的解决办法;为数控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